吕凡大使在“中国现状和中西合作”专题讲座上的讲话
新形势下的中国和中西关系
2016-10-21 00:04

  尊敬的主席先生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晚上好!

  很高兴能参加“中国现状和中西合作”专题讲座,感谢各位的光临,希望今天的交流有助于大家进一步了解中国,找到更多合作机遇。

  各位无论是否去过中国,都会通过中国的商品、中国的侨民或者是关于中国的报道,对中国有所了解。今天我重点通过一些大家熟悉的“中国现象”,讲一讲背后的故事。

  买买买——蓄势待发的中国

  提起中国,也许大家最深刻的感受是中国的“购买力”。你如果去马德里的英国店或者是Las Rozas Village折扣村,你会发现很多中国游客在购物。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1.17亿人次,同比增长9.8%。出境游消费达1045亿美元,同比增长16.6%,人均消费893美元,86%的出境游客将购物作为出游时最主要的消费项目。

  中国游客“买买买”的背后反映出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有7亿人脱贫,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0美元,1亿人进入中产阶层。中国有句名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中国经济出现很多“现象级”表现,主要原因就在于“厚积薄发”,购买力的提升仅仅是一个方面,其他方面也有很多表现:

  —中国企业加大在国外投资力度。2016年上半年,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并购交易量增加140%,交易金额增加286%,达到1340亿美元,超过前两年中企海外并购交易金额的总和。民营企业继续主导海外并购市场,在前20大交易中,民营企业占三分之二。从投资行业看,高科技、大消费、媒体及娱乐行业吸引了大量资金,从并购目的地看,北美洲、欧洲是中企海外并购的首选。

  这一现象的背后是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2016年世界500强企业中,中国有110家企业上榜,其中民营企业12家,比去年净增5家。中国企业的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对内以市场为导向改革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对外通过开放吸引资金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引入高水平的竞争对手。未来,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将为中国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多制度激励。

  —中国科技总体实力和创新能力正迈向世界前列。中国位列世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第25位。在知识型工人数量、高技术出口产品占比、创意产品出口占比等指标上一举夺魁。在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上,来自中国的企业华为公司超越美国高通公司位居榜首,其他两家中国企业中兴通讯和腾讯科技分列第3和17位。中国高端科技领域取得了很多重大突破。今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世界上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和天宫二号实验空间站,就在昨天升空的神舟11号飞船几个小时后将与天宫二号实施对接,全部使用中国国产芯片的“太湖神威”再次刷新全球超级计算机速度纪录,中国造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也正式启用。

  上述成绩的取得,和中国政府和社会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密不可分。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科技经费投入大国,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并将在2020年达到2.5%。企业日益成为创新主体,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4.2%。中国政府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使知识产权制度成为激励创新的基本保障。“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成为全民共识。现在中国每年有700多万高校毕业生。留学也成为获得优质教育资源的重要渠道,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近52.37万人,是全球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

  新常态——处在拐点上的中国

  在前期增长的基础上,中国经济目前正处在发展的拐点。我想通过中国城市变迁的具体例子给大家做个形象的介绍。

  中国的改革开放先在东南沿海进行试点,深圳是中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由1978年30万常住人口的小渔村变成了现在1100多万人的国际化大都市。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周边、对全国虹吸效应的一个缩影。这种虹吸效应,加速了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发展,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成就了众多千万级人口超大城市的出现,同时也带动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然而我们现在发现,这种现象出现了拐点。大城市开始向周边分散人口和职能,逐渐形成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已初步形成,部分产能向中部和西部地区转移。中国东部沿海的大城市对国民经济的作用,由之前的虹吸效应,转变为了外溢效应。

  与此相适应,中国的对外开放也正在向全方位的新格局迈进。我想大家可能都知道2014年底开通的“中欧货运班列义乌-马德里”,连接了马德里和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义乌。实际上,截至2016年6月,中欧已经有16个城市陆续开通了中欧班列,线路总数达到39条,除了义乌、苏州等少数东部沿海城市,西安、重庆、成都、乌鲁木齐等中西部地区城市成为中欧班列的起点。

  中国对全球经济的“外溢效应”也日益明显。中国出境游人数和境外消费连续4年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首次超过吸引外资规模,从资本输入国变为资本输出国,由吸引利用外资为主,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中国也由主要的技术引进国开始变为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便是中国技术“走出去”的典型代表。今年10月1日,人民币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这是世界对中国政府市场化改革的认可,也是中国经济融入全球金融体系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中国一直在向世界学习,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世界经验”,现在,世界也越来越关注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药方”。9月4日至5日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上,中国提供了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10月13日至15日,来自50多个国家约80个政党来华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就“全球经济治理创新:政党的主张和作为”展开讨论。

  我们有理由相信,处在拐点上的中国,其发展战略转型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和各方面条件成熟时,自然而然的一种转变。转变中的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更多的机遇,更多的相互交流,更多的相互促进。

  “一带一路”——更有担当的中国

  2013年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到现在已有三年,取得众多早期收获。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支持和参与意愿。中国已经与30多个沿线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或协议。中国沿海经马六甲、印度洋、苏伊士运河到地中海这条航线上,每年运送的集装箱超过1300万箱,成为全球最繁忙的航线之一。连接中国与欧洲大陆的“中欧班列”已经累计开行超过2000列。去年中国企业对“一带一路”国家直接投资达到148亿美元,增长近20%。目前,中国建立的“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中,已有1400多个项目,由中国设立的各类多双边产能合作基金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之所以能够得到支持和响应,一是体现了中国要有与世界各国一起战胜危机的担当。“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是世界上最长和发展潜力最大的经济大走廊。“一带一路”倡议打通了全球有效需求和供给,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二是在具体实施上,各国可根据自身需要,以自已的方式与“一带一路”对接,遵循的是互利共赢的原则。我想这也是“一带一路”的真正魅力所在。

  中西合作的新机遇

  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20%以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因为中国深知,“独行快,众行远”。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为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

  一是出口机遇。中国中产阶级对中高端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大幅增加,国内市场暂时无法满足,为西优质产品对华出口提供了有利时机。

  二是旅游机遇。西班牙作为世界第三大外国游客接待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随着两国直航的增多,西班牙正日益成为中国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国。希望西方根据中国游客特点,打造出更多有针对性的旅游产品,跟上中国游客需求的变化。

  三是相互投资机遇。近年来,中国企业在西投资的愿望很高。希望两国尽快能就贸易投资保护协定达成一致,为企业投资提供制度保障。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为西班牙企业扩大在华投资提供了更多地域、行业的选择,建议西班牙企业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选择合适的投资地,可更多关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

  四是金融合作机遇。西班牙是亚投行创始成员国,双方在亚投行框架下可开展更多合作。西班牙金融业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中西双方在人民币国际化方面有合作潜力。同时,金融合作对相互投资有重要促进作用,双方可积极挖掘这方面的潜力。

  五是第三方合作机遇和产能合作机遇。双方在“一带一路”沿线、拉美、非洲等地均有第三方合作的成功案例,希望未来有更多合作成果。中西双方优秀企业可强强联合,开展产业链合作,占据更多高端产业链。

  六是人文合作机遇。中西在语言、教育、文化、艺术、科学、体育等方面有很大合作潜力,上述领域的合作能够增进相互了解,不断夯实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推动中西关系可持续发展。而双方的侨民,凭借其连接两种文化的特殊优势,也将在促进中西关系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中西是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政府一贯重视发展与西班牙的关系。目前,西班牙正在努力组建政府。中方期望新政府上台执政后,双方能够就推动双边关系发展达成新的共识。中西关系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更离不开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感谢各位对中西关系的关注和支持,希望通过我们的携手努力,中西关系能取得更大发展,造福两国人民。

推荐给朋友:   
全文打印       打印文字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