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11日,驻西班牙大使姚敬在《西班牙报》发表题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绿色清洁美好世界建设》的署名文章,全文如下:
一段时间来,国际上有部分政客和媒体不断发出“中国输出过剩产能”“中国补贴论”的噪音,企图将本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归因于中国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叫嚣对中国构筑“铜墙铁壁”。有关论调违背开放共赢时代潮流,无助于国际社会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最终必将损害各国共同利益。中国始终坚持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为包括西班牙在内的世界各国提供新发展机遇。新能源产业就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中国新能源产业不仅不存在所谓产能过剩,还有效助力世界各国加快能源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新能源产业主要依靠的是技术、市场、产业链等多重优势,并非依靠政府补贴或不公平竞争取得。具体而言,首先是中国新能源产业有着先发优势,中国较早布局相关产业发展,长期研发投入形成了领先的技术优势。其次是配套优势,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齐全,具有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采购成本。第三是市场优势,中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持续推动新能源相关产品推广使用,可以摊薄技术研发生产等成本。第四是人力优势,中国企业家具有拼搏奋斗精神,中国劳动力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且吃苦耐劳。
中国不存在世贸组织所规定的禁止性补贴。如果某些国家一方面加大对新能源相关产业补贴力度,另一方面又指责中国大规模发放补贴导致产能过剩,那就是不折不扣的双重标准。此外,中国政府无意也没有对外输出“过剩产能”,相反,中国新能源产品为全球应对通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新能源产品主要还是在国内消化,没有大规模输出。比如新能源汽车,2023年中国产销量分别为958.7万辆、949.5万辆,其中国内销售占87.3%,国外出口量仅占12.7%;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平均售价超过3.1万欧元,高于国内售价,不存在输出过剩产能和价格扭曲问题。
从实际情况看,中国出口新能源相关产品,助力了欧洲国家度过能源危机,降低了通胀水平,有力支持了绿色低碳转型。打压遏制中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无法推动本国新能源相关产业发展,反而会增加居民消费成本和绿色发展成本。
当前,西班牙正倡导绿色发展,积极推进“再工业化”,中国正以新质生产力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两国战略发展对接空间大,产业互补性强。今年4月,中国奇瑞汽车与西班牙埃布罗公司在巴塞罗那设立合资企业,共同开发电动汽车,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有望将产能扩大至15万辆,并为当地创造上千个直接就业机会。展望未来,中方愿同西方加强产业对接,携手深化绿色产业和数字产业务实合作,让合作成果不断惠及两国人民,为全球绿色转型和应对气候变化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文章链接:
https://www.epe.es/es/comunicacion-empresarial/20240712/desarrollo-nuevas-fuerzas-productivas-calidad-105513665